書法變遷

中國書法是運用毛筆為工具的一種籍線條表現漢字的藝術。中國書法藝術源遠流長,起始于商代,成熟于東周,兩晉和隋唐時代書家輩出,書法的探究日益精微。宋、元、明書法以晉唐法度為契機,不斷創造新技法和新意境,湧現出豐富多姿的個性風格和書藝流派。清代書家廣泛汲取前代書法養料,崇尚北碑之學,熔凝出新的風格。

書法是漢字的書寫藝術。漢字在漫長的演變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一方面起著思想交流、文化繼承等重要的社會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造型藝術。它不僅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而且在世界概論:書法是中國特有的藝術,雖然書法藝術的自覺化至東漢末才發生,但書法藝術當於漢字的萌生同時。漢字的形成經歷了很長的歷史時期。目前發現的於原始漢字有關的資料,主要是原始社會在陶器上遺留下來的刻畫符號但許多文字學家認為,它們還不是文字,只是對原始文字的產生起了引發的作用。大多數文字學家認為“漢字的形成時代大概不會早于夏代”,並在“夏商之際(約在西元前17世紀)形成完整的文字體系”(裘錫圭《文字學概要》)。 為學術界公認的我國最早的古漢字資料,是商代中後期(約前14至前11世紀)的甲骨文和金文。從書法的角度審察,這些最早的漢字已經具有了書法形式美的眾多因素,如線條美,單字造型的對稱美,變化美以及章法概論: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實行了一連串的改革;其中,統一文字就是一項十分重要的政策。此種書體上承東周時秦國器銘與刻石文字,會融各地書風而成,為中國第一次統一之字體,居書史轉變之關鍵。

秦代刻石保存小篆書跡稍多,但仍算少,以秦始皇所立諸石最為重要,琅邪台、泰山原石及拓本殘存,石權始皇廿六年詔則最能見其真相。 發展:周朝自平王於西元前77O年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後,五百餘年,經歷了諸侯兼併的春秋時期和七國爭霸的戰國時期;在語言文字方面,出現了“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的現象。據史料記載,當時“寶”的寫法,就有194種形態。 “眉”字的寫法有104種,“壽”字的寫法,也有百種以上。有的字體柔婉流動、疏密誇張,有的體勢縱長,有的結構狂怪。這雖對書法藝術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內容,但對思想交流帶來了不便。

漢代書法

概論:漢代從西元前二零六年到西元二二零年四百二十六年,是漢字書法發展史上關鍵性的一代。漢代分為西漢和東漢,兩漢三百余年間,書法由籀篆變隸分,由隸分變為章草、真書、行書,至漢末,我國漢字書體已基本齊備。因此,兩漢是書法史上繼往開來,由不斷變革而趨於定型的關鍵時期。隸書是漢代普遍使用的書體。漢代隸書又稱分書或八分,筆法不但日臻純熟,而且書體風格多樣。劉勰《文心雕龍·碑》說:“自後漢以來,碑碣雲起。”

魏晉書法

概論:從漢字書法的發展上看,魏晉是完成書體演變的承上啟下的重要歷史階段。是篆隸真行草諸體鹹備俱臻完善的一代。漢隸定型化了迄今為止的方塊漢字的基本形態。隸書產生、發展、成熟的過程就孕育著真書(楷書),而行草書幾乎是在隸書產生的同時就已經萌芽了。真書、行書、草書的定型是在魏晉二百年間。它們的定型,美化無疑是漢字書法史上的又一巨大變革。

南北朝書法

概論:晉至八王之亂,王室內訌以後,勢力逐漸衰微。在北方,隨著西晉的滅亡。形成了“五胡十六國”的混亂時期。後拓跋氏結束十六國,建立北魏,促成了一百四十九年的相對統一。這是北朝。晉室東遷至滅亡,從西元三一七年至西元四二零年,是南朝。

此時書法,也繼承東晉的風氣,上至帝王,下至士庶都非常喜好。南北朝書法家燦若群星,無名書家為其主流。他們繼承了前代書法的優良傳統,創造了無愧於前人的優秀作品,也為形成唐代書法百花競妍群星爭輝的鼎盛局面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南北朝書法以魏碑最勝。魏碑,是北魏以及與五代和宋代的文人促進了書法的發展。印刷術的發達使書法家從單純的功能性書寫活動中解放出來,書法藝術特性被進一步強調。宋元時代的書法可以說是行草時代。宋代書法家在楷書和狂草方面不及唐代書法家,但在行草書方面卻表現出鮮明的文人個性和品質,開一代新風。法帖的普及使王羲之、王獻之的書法藝術具有絕對的典範意義。但宋代重要書法家不同程度地受到具有變革意義的中晚唐書法的影響,特別是顏真卿的影響。此外,宋人對金石學的重視和研究也使書法和篆刻藝術置於更大的歷史尺度之下,汲取了豐富的源泉。

宋代書法

北宋統一以後,宋太祖對書法並未給以重視,更沒有像唐代那樣採取各種措施。因此,一些士大夫也就漠然對待。歐陽修曾這樣感慨:”書之盛莫盛于唐,書之廢莫廢於今。” 儘管如此 ,宋代書法在延續前人的基礎上,形成了鮮明的時代特點:一是突破唐人重法的束縛,而以自己為主,以意代法。努力追求能表現自我的意志情趣,形成”尚意”書風。蘇軾的”我書意造本無法”,黃庭堅的”凡書畫當觀韻”,強調”韻勝”,皆是此意。其二是有意將書法同其他文學藝術形式結合起來。宋代書法大家同時又是文學家、畫家。蘇軾說:”詩不能盡,溢而為書,變而為畫。”,”退筆如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不僅認為書畫和詩一樣,是表現自我的手段,而且強調文學修養對提高書法藝術的作用。

元代書法

自從成吉思汗統一了各蒙古部落以來,驍勇善戰的蒙古騎兵橫掃亞歐大陸,先後滅西夏、金,和南宋,最後統一了整個中國。統一之後,元朝的統治深知:在馬上得天下,未必能在馬上治天下,所以十分注意文藝教化。重開科舉制度,廣泛選拔人才;復興儒學;同時也大興宗教,各種宗教信仰在這個時代同時並存。這些,對當時的文學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天下太平了,蒙古族的統治者也開始熱愛舞文弄墨。元仁宗圖帖睦爾建立了奎章閣--專門的書畫鑒藏機構,請侍臣為他鑒定書畫,象我們後面所要提到的書畫家,如柯九思、虞集等人就曾任奎章閣學士;另一方面,漢族知識份子在少數民族的統治下,多少感到壓抑不適,更加傾心民族文化。這樣,書法藝術非但沒有凋落,而是繼續滾滾向前發展。

明代書法

概述 : 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統一的明王朝,中國書法也開始翻開了新的一頁。宋元以來的書法,基本上以是帖學為主,明朝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展。明朝歷代帝王,大都熱愛書法,因此,刻帖的風氣,大大超過以往。刻帖———過去沒有象現在這樣的照相製版印刷,為了讓字帖廣為流傳,只能依樣刻在木版上進行印刷。這時候大型系列刻帖,有《東書堂帖》、《寶賢堂集古法帖》等,這一定程度上對書法的普及起著重要作用。明成祖時,大力復興文化,招募擅長書法的人,並授予中書舍人的官職。這也進一步推動了習書之風。

明代後期書法

明後期,隨著農業、手工業的進一步發展,在手工業部門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中國的市民階層逐漸擴大。長久以來的封建正統意識、價值觀念——從孔孟之道到朱程理學都受到猛烈衝擊,新的美學觀、價值觀正在興起。湧現了一大批思想家,如李贄、袁宏道等,他們認為藝術在於抒發個人情性、獨抒性靈。這種求異的美學思潮與仍在繼續發展的封建正統美學一起,相互鬥爭、相互影響,促使思想界,藝術界呈現豐富多彩的格局。
也正是在這種時局下繼續向前發展的。這時湧現了一批大師,如徐渭、董其昌、張瑞圖、黃道周、倪元璐等。

徐渭
(1521——1593),初字文清,改字文長,號天池,或作天池山人,晚號青藤居士,或署名水田月,浙江山陰(今紹興)人,他自幼聰穎過人、天才超逸而又憤世嫉俗。詩文書畫無一不精,並且懂兵法。自稱“我的書法第一,詩第二,文章第三,畫第四”。這樣一個天才一生卻極不得志,晚年更是到了窮困潦倒的境地。他的草書,純粹是個人內心情感的宣洩:點畫狼籍,不計工拙,象突然而至的大風雪,象煙雲繚繞的遠山。他用的筆法並不複雜,但整體氣勢漢人,所有的才情、悲憤、苦悶都鬱結在扭來扭曲的筆劃中了。代表作有《青天歌卷》、《詠墨磁軸》、《題畫詩》等。

董其昌
(1555——1636),字玄宰,號思白、香光居士。華亭(今上海松江)人。這也是個全才式的人物,詩文書畫都很精通,繪畫方面宣導“南北宗論”,幾個世紀以來都是談論不休的話題:他的書法廣泛學習古人,開始學唐人,後來覺得唐書不如魏晉,於是又改學鐘繇、王羲之,最後綜合了晉唐宋元各家的書風,自成一種風格:圓勁秀逸,平淡古樸。用筆比較鬆弛,墨色也很清淡,章法上,字與字、行與行之間佈局很疏朗很勻稱。整體上有種飄飄欲仙的味道。追求‘士氣“和“文人氣”。如果說明末其他大師在於注重表現個人情感的話,那麽,他是力追古法。他很自負,看不起前輩文徵明、祝允明等人。 董其昌一生勤於書畫,又享高夀,所以傳世作品很多,代表作有早期小楷《月賦》,晚期的《三世誥命》;行書有《李白月下獨酌詩卷》、《前後赤壁賦冊》等。
與董其昌審美趨向大致接近的還有邢侗、米萬鐘等。

張瑞圖
(1570——1644),字長公,號二水、又號白毫庵主。福建晉江人,他比徐渭的仕途要順利的多,年紀輕輕就升到學界最高層,但最後卻因為牽扯進魏忠賢集團而退出政壇,留下千古遺憾,晚年遁入空門,以詩文自娛,為後世留下不少書法珍品。他的書法,以露鋒起筆,轉折尖銳,結構上下左右錯動,有跳蕩之勢,形成一種新奇的節奏感,似乎暗示了當時社會局勢的不安定和他心中糾結不安的心境。代表作有《杜甫球興八首試卷》、《醉翁亭記》等。
明末最後兩位齊名的書法名家是黃道周與倪元璐。

黃道周
(1585——1646),字幼玄,號石齋,福建漳州人,南明弘光帝時任禮部尚書。後來被清俘虜殺害。擅長書畫,是晚明的草書大家。他的草書,行筆轉折剛勁有力,結構縱橫奇肆;楷書主要學習鐘繇,比起鐘繇的古拙厚重來,顯得更清健逸秀。隸書也不俗。代表作有楷書《張溥墓誌銘》、草書《洗心詩軸》等。

倪元璐
(1593——1643)字玉汝,號鴻寶,浙江上虞人,曾任禮部尚書,翰林院學士,李自成進京後,他自縊而死。是個忠臣。行草書很有自家面目:線條剛勁秀逸,結構挺拔,氣魄宏大。傳世作品有《行草七絕詩軸》、《舞鶴賦卷》等。
綜觀明代書法,在承接元代的基礎上又有所發展。此時期書法家們大都取法高遠,以晉唐以前為學習物件,並有新的個人面目,到明末更是到了個性化的高峰。為清代書法紛繁複雜的局面的先導。

清代書法

概述:清代(1644-1911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儘管在這個王朝的中期,出現了“康乾盛世”的局面,可是那短暫的光景簡直就是封建社會曆兩千餘歲後的迴光返照了。遙想起大唐盛世的燦爛陽光,清代的政治、經濟自是無法相提並論。可是在文藝上,清代自有其絢目迷人處。這時是書法發展史>清代的書法發展,按時間大致可分三段。早期(約順治、康熙、雍正時)是明季書風的延續,屬帖學期;中期(約乾隆、嘉慶、道光時),帖學由盛轉衰,碑學逐漸興起;晚期(約咸豐、同治、光緒、宣統時),是碑學的中興期。